如何设计?
设计是一个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过程,涉及创意、逻辑和用户需求的平衡。以下是通用的设计流程框架,适用于大多数设计领域(产品/平面/UI/建筑等),根据需求可灵活调整:
一、明确设计目标
需求挖掘
- 通过5W1H提问:Who(用户画像)、Why(解决什么问题)、Where(使用场景)、When(时间限制)、What(交付形式)、How(实现方式)
- 案例:设计App登录页时,需明确主要用户是年轻群体(Who),需要提升注册转化率20%(Why)
约束条件
- 预算、时间线、技术限制(如开发框架)、法律法规(如无障碍设计规范)
二、调研与分析
用户研究
- 定量:问卷调查(Google Forms)、数据分析(Hotjar热力图)
- 定性:深度访谈、用户旅程地图(User Journey Map)
竞品分析
- 使用SWOT框架分析3-5个竞品,制作功能对比表格
- 案例:分析Dribbble和Behance的作品展示逻辑差异
趋势洞察
- 查阅行业报告(如Adobe年度设计趋势)、专利数据库、材料创新动态
三、创意构思
思维发散
- 头脑风暴(MindNode思维导图)、六顶思考帽法、SCAMPER创新模板
- 案例:用"替代法"重新设计传统门锁→智能指纹锁
概念筛选
- 使用KANO模型区分基本需求与增值功能
- 可行性矩阵评估(技术难度vs用户价值)
四、设计执行
原型构建
- 低保真:手绘草图、Balsamiq线框图
- 高保真:Figma/PS制作可交互原型,3D设计使用Blender
设计规范
- 建立色彩系统(Pantone色卡+HSB数值)
- 制定网格系统(8px基准网格)、字体层级(H1-H5)
细节打磨
- 运用格式塔原理处理视觉层次
- 动效设计遵循缓动曲线(Easing Functions)
五、验证迭代
可用性测试
- A/B测试(Optimizely)、眼动追踪(Tobii)、5秒测试法
- 数据埋点分析用户行为路径
反馈循环
- 建立用户反馈渠道(NPS评分系统)
- 敏捷开发中的Sprint评审会议
六、交付落地
设计交付物
- 开发标注文件(Zeplin)、切图资源(SVG格式)
- 制作设计说明文档(使用Notion模板)
生产协作
- 与工程师核对技术边界(如CSS动效实现可能性)
- 材料打样(Pantone色彩校对)
设计避坑指南
常见误区
- 过度设计(Ornamental Disease)
- 忽视暗模式(Dark Patterns)的道德风险
- 未考虑极端场景(如弱网状态加载设计)
效率工具
- 灵感采集:Pinterest Moodboard
- 设计系统:Storybook/Supernova
- 用户测试:UserTesting.com
关键要记住:优秀设计=用户价值×商业可行性×技术可实现性。定期回看设计初心,用设计思维(Design Thinking)持续优化解决方案。建议阅读《设计心理学》《About Face》系列深化理论认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