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更夫是什么意思?”
“更夫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职业,主要职责是在夜间巡逻、报时和维持治安。具体来说:
打更报时
古代将夜晚分为五更(每更约2小时),更夫通过敲击梆子或锣来提示时间:
- 一更(19:00-21:00):"天干物燥,小心火烛"
- 二更(21:00-23:00):"关门关窗,防偷防盗"
- 三更(23:00-1:00):"平安无事"
- 五更(3:00-5:00):"早睡早起,保重身体"
夜间巡逻
兼负治安职责,检查门户、防火防盗,遇异常会呼喊示警,类似早期社区保安。
工具与装扮
手持灯笼照明,携带梆子、铜锣,身穿厚衣抵御夜寒,需记忆力好以准确判断时辰。
历史演变
盛行于缺乏钟表的年代,清末逐渐被钟表、警察制度取代,现代仅少数古镇景区保留为文化表演项目。
文化意义
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市井元素,如《红楼梦》提及更夫,体现古代时间管理与社区协作的智慧。
如今,“更夫”一词更多承载传统文化记忆,而非实际职业。